1.設計理念
隨著科技發展,期望以同學最常使用的手機為媒介,設計可增進長者技能、生活應用、拓展社會參與及提升保護自己能力的課程單元,讓同學於生活中及更貼近社會的脈動,增加生命的寬度;另透過與社會之接觸,從中獲得成就感及縮短與家中晚輩之距離。本學程總計51小時,分為以下5階段
(1) 第1階段:了解手機並可以自行清理手機資料提升使用效率。
(2) 第2階段:學習與生活習習相關APP(行事曆、記事本、GOOGLE瀏覽器、紀錄健康資訊等)使用方式,賦予「手機」更豐富的生命。
(3) 第3階段:與每日生活結合,學習使用APP規劃路程、搭公車、搭捷運、購買高鐵等交通上的應用,擴大長者的生活圈。
(4) 第4階段:以同學最熟悉的通訊軟體(LINE)及社交軟體(FACEBOOK),教授隱私保護設定以降低個人資料被不當利用之機會。
(5) 第5階段:因詐騙技術推陳出新,課程設計讓同學辨識詐騙手法與求助管道,同學多了解詐騙手法便能提升「自我保護免於被詐騙的能力」。另也重視同學心理健康,若不幸被詐騙也要有足夠的心理素質,避免陷入負面情緒影響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
完成本學程後,同學透過講師講授、操作示範、個人及分組實作、課後學習單及成果分享,可達成以下4個面向目標:
<br>1. 知識:同學能理解及學會手機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知識(認知領域)
<br>2. 態度:同學能建立正確使用手機的態度及面對詐騙的健康心態(情意領域)
<br>3. 技能:同學能應用手機APP於日常生活中,提升生活樂趣及方便性及辨識詐騙態樣(技巧領域)
<br>4. 行為:同學能提升社會參與、自信心及自我成就感,保障個人資料及財產安全(情意領域)。
<br>另,也鼓勵同學應用上課所學的短影音,關注北投在地公共議題及人文風景,紀錄美麗的影像及人文。
因應同學生理及心理特質,為達成上述教學目標,擬訂下列教學方式
(1) 示範操作:將手機截圖製作成簡報及錄成影片,於課程中說明及播放,亦可供同學於課後反覆觀看複習用。
(2) 實作教學:運用手機之實際操作示範提升同學學習效率。
(3) 分組實作討論:運用分組共同學習,進而取得社會認同及與增強社會活動。
(4) 家庭作業:藉由家庭作業的操作,讓同學更熟悉學習內容,也期待有機會促成或提升同學與家人間的互助與互動
1.學員出席率:60%
2.課後回饋作業:40%
1.擁有智慧型手機
2.有手機操作基礎能力
智慧型手機
這門課已被瀏覽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