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有緣相見與本學期課程討論 | 講師介紹、課程介紹與調整討論,學員相見歡、自我介紹與幹部推選。 |
第二週 | 自古人類愛築城?淺談東西方城市發展(1)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了解人類文明中,城市的發展歷程與東西方差異,以及城市規劃的議題。 |
第三週 | 自古人類愛築城?淺談東西方城市發展(2)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城市規劃差異,以及城市蛻變。 |
第四週 | 台灣古城探源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台灣城市發展的歷程、城的不同型態,以及「城」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性與限制。 |
第五週 | 北台灣古城走讀(一)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平地閩、客族群發展的足跡,從竹塹城到淡水廳,影響了北台灣、甚至全台灣的城市發展。 |
第六週 | (戶外課)竹塹城(1)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先民在本島由南而北的開墾歷程中,促成北台灣發展的關鍵,從舊城區探索當地生活的過去與現在。 |
第七週 | (戶外課)竹塹城(2)-與第六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先民在本島由南而北的開墾歷程中,促成北台灣發展的關鍵,從舊城區探索當地生活的過去與現在。 |
第八週 | 北台灣古城走讀(二)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繼竹塹城之後,北台灣新的政治經濟中心:台北城與台北三市街的形成。 |
第九週 | 公民參與週 |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 |
第十週 | (戶外課)台北城(1)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最後一塊拼圖-台北城-形成、茁壯、與蛻變的歷程,及其的時代意義。 |
第十一週 | (戶外課)台北城(2)-與第十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最後一塊拼圖-台北城-形成、茁壯、與蛻變的歷程,及其的時代意義。 |
第十二週 | 北台灣古城走讀(三)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除了官方建設的城池,民間力量也促成桃園城、中壢城的需求與建設。 |
第十三週 | (戶外課)桃園城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桃園本地的老城故事,了解桃園城的形成、與消逝。 |
第十四週 | (戶外課)中壢城-與第十三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桃園本地的老城故事,了解中壢城的形成、與消逝。 |
第十五週 | 北台灣古城走讀(四)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台灣的老家族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 |
第十六週 | (戶外課)大溪通議第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大溪通議第的故事,了解都市更新與公共建設對傳統聚落的影響,以及北台灣其他傳統聚落所面臨的危機。 |
第十七週 | (戶外課)枋橋城-與第十六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除了大溪通議第外,板橋林家在北台灣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城市,其形成與殞落。 |
第十八週 | 成果展準備週 | 期末成果展準備或排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