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9/6 咖啡品味建立與課程簡介 | 建立學員對於品味的信心,並找到屬於自己生活的格調。避免對風味地追求與敘述產生恐懼。 |
第二週 | 9/13 基礎形式練習 | 用一套簡單而穩定的沖煮模式,結合所有的器具。讓學員先學會穩定沖煮,後續再追求變化。 |
第三週 | 9/20 水溫的變化 | 先從基礎的水溫變化,讓學員從中體會沖煮環節的落差與可能性。 |
第四週 | 9/27 刻度的改變 | 講述研磨刻度大小造成萃取風味變化的原因。 |
第五週 | 10/4 粉水比的落差 | 實驗不同粉水比,與中途經歷的比例變化。讓學員品嘗不同比例的落差,並與先前的參數互相做對比。 |
第六週 | 10/11 時間的演變 | 控制沖煮時間的變化,並與前幾堂的參數交互影響,尋找變化與差異。 |
第七週 | 10/18 擾動的轉變 | 探討額外賦予的沖煮變因,並實驗分享其中差異。 |
第八週 | 10/25 嚮往風味的可能 | 講述咖啡產地的現況、台灣與國外咖啡莊園的落差,與努力的方向。咖啡產業的走向與未來,在現今如火如荼發展中的後製處理變化,如何有效去除在咖啡產業環節中的碳足跡,大家分別做了哪些努力,又造成了什麼變化呢?如何尋求一個永續發展?讓我們把咖啡一直喝下去~ |
第九週 | 11/1 分享,模式的變化 | 讓學員上台分享發表。從不同的咖啡豆與手法中,組合出自己想要分享的風味輪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