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為老子《道德經》關鍵字正名! | 從是「恆道」不是「常道」開始導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錯別字,找出「恆道」正解。 |
第二週 | 老子《道德經》講了些什麼? | 從體天理、順自然,守恆道、通變化,清虛自守、以明真我三大面向看老子《道德經》所論述的「道」。 |
第三週 | 「儒家」與「道家」的宇宙論之『同』與『異』? | 從「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到「玄遠無際、反復循環」的「宣夜說」論述儒家與道家哲學基礎的「同」與「異」。。 |
第四週 | 從「哲學、邏輯辯證法」到「恆道哲學的真義」 | 從「哲學」的起源、作用…,追問中國有沒有「哲學」?老子是「哲學家」嗎? |
第五週 | 德治概論:概論侯王如何修養自身之「德」。 | 從38、39、41章經文了解老子要求統治者通過天道來建構不以自身之「得」為目的,而是以民眾為基本和指向的為政要求。 |
第六週 | 德之守弱 | 從40、42-49章經文了解「弱」是道的作用, 統治者「守弱之德」的來源理論上是對天道的體認;而實際則是「以百姓之心為心」。 |
第七週 | 德之修養 | 從50-56章經文了解「玄德」的內涵為「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通過定義「道」與「德」所體現的不同作用,達到「玄同」以完成「玄德」。 |
第八週 | 治道概論:概論「治道」(德)中關於國家治理的內容。 | 從57-61章經文了解老子「以無事取天下」此一「治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無為而治」概念,包括:無為、守靜、無事、不欲等基本要求。 |
第九週 | 公民學程週 | 原課程停課,需選讀至少一門公民素養課程 |
第十週 | 正論治道 | 從62-66章,80-81,67-69章經文了解老子「正論『治道』」的內容,以及「君德」落實在「治道」中如何體現。 |
第十一週 | 反證治道 | 從70-79章經文,老子具體分析了民眾之所以遭受飢苦、無法治理,甚至於冒死反抗,是因為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過度搜刮民脂民膏,政令繁苛造成,並提出具體的對策。 |
第十二週 | 道論概述:以對於「道」的特性的闡釋來說明以之為依據的「君德」與「治道」的合理性。 | 老子在1-3章,說明了「道」在於老子的整個政治思想體系中的作用。同時對於「有」、「無」、「玄」等概念進行定義。並總結「治道」的主要要求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君德」的主要要求為「不爭」、「無欲」。 |
第十三週 | 依道知德 | 老子在4-13章闡釋「道」即天地之道或日常常識,以對舉「德」即「君德」所應遵循的原則。 |
第十四週 | 執道為政 | 老子在14-20章通過對「道」的表現形式,申明執守、把握現今的道來駕御現在的具體事物的重要性。進而落實到遵循「靜」、「重」、「不妄為」之上,摒棄「智」、「辯」、「偽」、「詐」、「巧」、「利」等施政手段。 |
第十五週 | 從道建德 | 子在21-24章強調「道」對於「德」的範式性作用。要求侯王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謙沖自牧,不自以為是,不自以為正確,不自我誇耀,不自以為賢能。 |
第十六週 | 重根守雌 | 老子在25-31章闡釋了「道」的「萬物歸焉而弗為主」的特性。再通過人法於「道」,說明統治者也應認識民為根本,知雄守雌,不以國家的力量將自己的意圖強加於天下。 |
第十七週 | 道恆無為 | 老子在32-37章說明「道」是永恆的、是無為的,侯王若能恪守「道」的原則,萬民將自動賓服。勉勵侯王要瞭解自己,戰勝自己的私欲。 |
第十八週 | 綜合討論 | 如何將老子的「道」運用在現代生活之中。並為整學期課程做檢討,並提供後續研讀老子《道德經》之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