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反客為主》的謀略與人生 | 1.本文立論於《三十六計》中的〈反客為主〉的原文,探討目的與手段的方法析 論客體如何經由計算的手段,以達成取代主體的目的。換言之,客體主觀的偏好、 動機與自我利益係計(謀)算的開始,藉以替換取代主體的成就。 2.案例佐證:越南西山朝之肇建。 |
第二週 | 《遠交近攻》的謀略與人生 | 1.文章問題意識發想於秦國滅六國之謀是遠交近攻,也就是強國對弱國的謀略。 然,相反的是弱國若展現事大交鄰的「近交」策略。藉此探討是否會產生如儒家所 言小國自保的外交策略?或是弱國依附強國是否能夠賦予一個共同的政治意義-共 生共榮?亦或是此一策略是建構和平繁榮的秩序基礎? 2.案例佐證:秦滅六國的謀算與士燮近交之謀略。 |
第三週 | 《借屍還魂》的謀略與人生 | 1.文章立論欲從心理層面,即運用知覺(perception)的概念研究三十六計〈借屍 還魂〉之意涵。問題意識來自於李元春《左氏兵法》之序言,他指出「用古人而使 人不見古人之為我用,是正善用古人之至者,文與兵一也」。 2.案例佐證:越南黎氏王朝的肇建。 |
第四週 | 《善敗者不亡》的謀略與人生 | 1.文章引應用歷史的研究途徑分析《漢書•刑法志》所示「善敗者不亡」的原典 出處-《穀梁傳》所載「善死者不亡」的意涵。 2.案例佐證:吳楚之戰的過程與意涵,再析論歷史上較不為人熟知的歷史,即元 代中國與安南(越南)之間的戰爭,以詮釋「善敗者不亡」。 |
第五週 | 《興滅繼絕》的謀略與人生 | 1.本文係欲探討興滅繼絕戰爭所引起的問題,即「名正則言順」所引發的後續。 為何名正就能言順(興滅繼絕)?若或名正而言不順?又若名不正而言不順?另, 同時透過史實爬梳的方法,再輔以營救政治的觀點詮釋,以達研究中國涉關係中出 兵征伐的軍事行動之目的所在,期能對興滅繼絕的歷史證成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貢 獻。 2.案例佐證:清代乾隆朝為越南後黎王朝興滅繼絕的故事。 |
第六週 | 《華夷分治》的謀略與人生 | 1.本文的問題意識為「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換言之, 華夏諸侯若用夷禮則視為夷人,相反地若夷人循禮蹈道而行則可視為華人。探討華 治與夷治的相關論理。 2.案例佐證:越南從我群到他群的過程。 |
第七週 | 《樹上開花》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依循歷史應用為研究途徑,以《左傳》所記述的鷄父之役與檇李之役為研究標的。同時藉《三十六計》之〈樹上開花〉的謀略運用,以說明闡釋此謀之要義。目的在於為此一謀略增添驗證案例,使吾人不僅知其意,亦能活用歷史,以達到「從真實歷史的研究中所獲得的知識,對實際生活是所有一切教育中的最佳者」之意。問題意識來自於馬基維里的問題,即為達目的可不擇手段嗎?亦或是手段是工具性的理性,可選擇合於戰況的情勢使用,以適當合理地達成目的。 |
第八週 | 《李代桃僵》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欲以《左傳‧桓公六年》所載楚王伐隨的敘事,藉由戰史思想的研究途徑,即史實中所提到「偏敗眾攜」的謀略概念,同時援引三十六計〈李代桃僵〉之計的方法運用,以印證說明「偏敗眾攜」的謀略與〈李代桃僵〉的詭計(道)是否有同工異曲之處。問題意識即〈李代桃僵〉的計謀是否意涵「偏敗眾攜」的概念運用。要言之,「偏敗眾攜」是徵事於言,而〈李代桃僵〉則為徵言於事。另從歷史案例中驗證理論,特別是一般人較少觸及的越南史,藉由通過歷史案例的敘事,以印證〈李代桃僵〉謀略的運用實踐。 |
第九週 | 政治溝通的現在與未來 | 個人如何善用溝通管道以贏得選舉並實現個人理相與抱負,政黨運用溝通來實現政策,以維持執政的地位。由此理解政治溝通係領導人透過媒體與公民的雙向溝通的規範。 |
第十週 | 《借屍還魂》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係循歷史研究途徑,從心理層面;運用知覺(perception)的概念研究三十六計〈借屍還魂〉之意涵,並舉歷史案例驗證,以說明〈借屍還魂〉謀略的運用之妙。問題意識來自於李元春《左氏兵法》之序言,他指出「用古人而使人不見古人之為我用,是正善用古人之至者,文與兵一也」。簡言之,本文欲藉文(謀略)以驗兵(作為);由兵(作為)以證文(謀略)。 |
第十一週 | 《隔岸觀火》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的發想來自於《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之〈義利之辨論〉,也就是中國涉外(外交)關係是重義輕利?亦或是重利輕義?又或是審時度勢的衡平?此為問題意識所在。文章採取文本分析法尋找歷史事實戰例,並以敘事方式梳理個案,同時詮釋其意義,藉此驗證《三十六計》之〈隔岸觀火〉一計的理論與實踐。 |
第十二週 | 《順手牽羊》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的問題意識係源於李元春於《左氏兵法・序言》,他指出讀書人不可不知兵,但世人多以孫子、吳子兵法為主,其實左丘明所寫的《左傳》才是「兵法之祖」。他認為孫、吳係原理原則是屬「空言」,而左氏所言是「驗之事」。換言之,徵言於事,則虛;徵事於言,則實。具體言係實務上的實踐以證明理論的存在,如此方是不虛為實。文章以目的與手段兩項驗事標的,以檢驗《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的論理,驗事於《左傳》載晉師伐鮮虞一役,以及《越南史》述黎季犛篡奪陳氏王朝一事。 |
第十三週 | 《善敗者不亡》的謀略與人生 | 文章的問題意識是「善敗者不亡」的楚昭王復國的史實。也就是欲知善敗者所敗為何?為何楚昭王失國後又能復國?此句除了歷史上的意涵外,是否又有另一層的涵義所在?文章引應用歷史的研究途徑分析《漢書•刑法志》所示「善敗者不亡」的原典出處-《穀梁傳》所載「善死者不亡」的意涵。其次論《漢書•刑法志》與《太白陰經》所示「善敗者不亡」的實證-吳楚之戰-案例過程與意涵,再析論歷史上較不為人熟知的歷史,即元代中國與安南(越南)之間的戰爭,以詮釋「善敗者不亡」。 |
第十四週 | 《興滅繼絕》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係欲以正名定分思想-興滅繼絕-的戰爭實踐途徑檢視歷史上相關史實,問題意識源於「名正則言順」,為何名正就能言順(興滅繼絕)?或名正而言不順?若名不正而言不順?這些狀況下還能行使興滅繼絕?另,同時透過史實爬梳的方法,再輔以營救政治的觀點詮釋,以達研究中國涉關係中出兵征伐的軍事行動之目的所在,期能對興滅繼絕的歷史證成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貢獻。 |
第十五週 | 《華夷分治》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的問題意識為「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換言之,華夏諸侯若用夷禮則視為夷人,相反地若夷人循禮蹈道而行則可視為華人。如《左傳》言吳國仲雍「斷髮文身」及《穀梁傳》言魯哀公會晉定公與「吳子」夫差於黃池等故事。故,移風易俗係中華世界天子欲以「用夏變夷」的王化為終極理想,其根本在於「始終不忘學」。越南(越裳氏)自與周代接觸,即開啟王化的過程,這期間歷經「郡縣其地」、叛亂、再臣服、半獨立狀態及獨立建國等階段,不可不謂越南國運多舛。 |
第十六週 | 《中華世界「多層次治理」》的謀略與人生 | 本文欲引用「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研究途徑,運用敘事論述方法探討越南阮氏王朝肇建的歷史。問題意識來自於中華世界中周邊各個王國(王朝)的肇建是否因不同層次的治理方式而建立,是否為儒家所言「治世不一道」的治理模式?特別是以越南嘉隆帝所建立的阮氏王朝為例,探討如何在「多層次治理」下肇建越南?文中試分析從「重層認同」的心理層面、競合關係的互動行為及爭天下論的競雄意識等「不一道」的治理,藉此論理證成中華世界-越南-「多層次治理」的歷史事實。 |
第十七週 | 《領導理論的治理》謀略與人生 | 本文的問題意識來自於《中學越史撮要》一書所言「君於大越而廟號為聖三,李聖宗文治興而武烈未顯,陳聖宗武功盛而文致未優,文武才畧雄視百代無如黎聖宗」。文章希藉由領導理論的行為理論與權變理論分析越南三朝廟號聖宗的三位領導者其治國、平天下的文治與武功事跡之研究,其目係彰顯李聖宗、陳聖宗與黎聖宗三者之間的領導風格,以及突顯越南在「中華世界」中與中國的關係連結。 |
第十八週 | 各組心得報發表 | 以研討會型態方式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