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相見歡。採訪自己,編輯人生。 | 講師介紹與課程說明,了解各學員對本課程的需求。 學員分組自我介紹,分組相互採訪並記錄對他人的認識。 團體分享。 |
第二週 | 找出上天給你的禮物。 | 從生命經歷的回顧中找出一些天賦、成就或值得自我肯定的努力,從而建立自我價值感。 |
第三週 | 我的房事我的故事,搬家經驗談。 | 每間房子都有它的故事,住過的房子,在每個人心裡都是歷史建築;記下這些故事,讓這些人那些事,陪你一起留在歲月的長廊裡。 |
第四週 | 照片的故事。 | 挑選幾張特別有感的照片,敘說其中的故事,可以回想當時拍照的情境,以及後來的感覺。 |
第五週 | 書寫遊記,門外的世界。 | 寫下旅行的心情,留下相機拍不出來的風景。旅行中把心放慢,旅行後提起筆來,梳理回憶,記錄自己的見聞和感受。 |
第六週 | 眼裡要有別人,換個角度看人事。 | 若總習於與「同溫層」朋友交往,猶如走不出舒適圈,缺乏不同的刺激。在一次與朋友的露營中,我發現以開放的眼光去欣賞別人,可以看見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
第七週 | 失智者悲歌,從父母病老理解人生。 | 如果你有照顧生病家人的故事,請寫下你的經歷,並試著用新的觀點和角度,去檢視一些片段,也許有新的感受或解釋。也可以想像一下,那位無法再對你言語的家人,他會對你說什麼。 |
第八週 | 《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書寫婚姻。 | 以蔡穎卿所著作的《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的閱讀心得,延伸出對婚姻的各面向思索。 |
第九週 | 公民學程週 | 原課程停課,需選讀至少一門公民素養課程 |
第十週 | 孩子是我的老師,育兒經X子女情。 |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否再次跟著成長?是否也曾經呼喚自己的兒時記憶?當自身的角色從孩子變為父母,教養總是很深切地影響我們的樣子。教養也是生命故事書裡的重要篇章,有許多值得一再回味的片段。 |
第十一週 | 我不是哥哥,手足間的情感。 | 著重於兄弟姊妹間的關係,從自己年幼的故事寫起,也可對應到帶孩子的教養經驗。 |
第十二週 | 心裡的陰暗面,也要曬曬太陽。 | 寬恕是最好的治療。故事療癒就是在「認回」人生中的不堪與創傷。藉由一段幽暗往事的回顧,原諒自己,接納人性弱點和傷痛往事,讓過去過得去。 |
第十三週 | 屋頂上的記憶,不同時空的故事交集。 | 記憶是過去寫給現在的信件,在每顆心的旅程中若隱若現;每個人都有些揪心的片段,也許在某個地方會讓你不經意開啟,塵封在記憶裡的收藏。 |
第十四週 | 老師的眼神,求學的印記。 | 人生四季走到入秋,還能見到老師無恙,也是一種幸福。對老師的感念不只是做做文章,而是自己創造機會說出口。 |
第十五週 | 父子的畢業旅行,陪伴孩子走過挫折。 | 你的孩子有過甚麼樣的創傷或挫折?你怎麼面對和回應?孩子有挫折是好事,陪他走過是家長的要事。 |
第十六週 | 書寫不挑食,活成健康不老樹。 | 在自己的故事之外,文字也能延展到其他枝幹,可以是電影觀後感、讀書心得、社會觀察⋯⋯用筆墨滋養生活感觸,你會是一棵不老的樹。 |
第十七週 | 朋友一生一起走,書寫友情。 | 不論是只陪你走過一段,或是陪你久久長長,寫下你與朋友的故事,酸甜苦辣,任君調味。 |
第十八週 | 秋季班期末成果展。 | 散文發表:不限主題的故事書寫。 生命年表製作:年代與歲數,關鍵的事件,事件對個人的意義及他人的影響。 以上課程大綱與上課方式,會依實際需求有些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