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課程介紹、班級公約、推舉班代表。 | 簡介本學期上課主要內容、預定進度、教學方式、使用教材。 介紹《老子》及《黃帝內經》的重要內容,建構學員對這兩門學問的基礎認知。 |
第二週 | 「老子養生哲學」與《黃帝內經》辯證論治的理論與實踐。 | 重點講述「老子養生哲學」與《黃帝內經》的養生觀點,並溯源《老子》 與「道醫」養生觀點之緣起與發展,闡述《老子》和《黃帝內經》之陰陽、有無、生死、損益、強弱…等一系列對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辯證思想,是以陰陽五行為框架,所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也是養生治病的基本哲學。 |
第三週 | 老子與黃帝內經陰陽學說的五大基本內容。 |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中醫則運用陰陽「相互對立制約和互相協調轉化」作為診治疾病的指導原則。本節將說明陰陽交感、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陰陽相互轉化五大基本內容。 |
第四週 | 老子與黃帝內經如何調整陰陽機轉 | 老子說陰陽「兩者同出,異名同謂。」調整陰陽是中醫治病總綱,以「陰平陽秘」為基準,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都是病態,必須加以調整。 |
第五週 | 老子與黃帝內經的五行生剋學說 |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中醫認為自然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運用五行生尅理論,把人體的臟腑連接成互相聯繫的整體,將「天人合一」觀念與大宇宙及小宇宙的關係,作為中醫治病的論理法則。 |
第六週 | 老子與黃帝內經的經絡學說 |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經脈包括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是縱行的幹線。絡脈從正經的絡穴分出連接縱行經脈的橫向支脈,共有十五絡脈,遍布全身,本節將分別說明其養生功能。 |
第七週 | 認識人體十二正經與臟腑的關係 | 十二經脈即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十二經脈各有左右對稱的兩條經脈,依手足、陰陽、臟腑連屬命名,其運行有一定的規律,本節將分別說明其養生功能。 |
第八週 | 認識人體的奇經八脈與臟腑的關係 | 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等,經脈不僅是運作人體氣血的通道,更是人體各部之間連繫通路,進而構成有機的整體,人體才能系統運作,本節將分別說明其養生功能。 |
第九週 | 現代公民學程週 | 依學校規定辮理。 |
第十週 | 道法自然:從病因矯正恢復健康 | 老子的養生觀點是順乎自然,知足寡慾,靜養柔氣,蘊藏著很深刻的哲理。《黃帝內經》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治病要從病因矯正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
第十一週 | 道法自然:從改善體質促進健康 | 人的體質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不是固定不變的,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發生變化。因體質是可變、可調的,所以能通過養生向好的方面轉化。應該說明的是,養生是順應體質的穩定性,放大優點,改善缺點。瞭解飲食養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則,採取適宜合理的飲食方式,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和預防疾病。 |
第十二週 | 道法自然:從飲食→恢復健康→飲食保健 | 飲食養生,就是通過合理地飲食,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是養生學的重要部分。瞭解飲食養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則,採取合宜的飲食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中醫提倡在知道病因後,先用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治療不癒者,再採用藥物治療。而在疾病緩解以後,應再採用飲食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