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影片介紹
課程影片介紹
課程目標
一、將傳統農村的節氣與慶典融入生活當中:每一堂課,我們都會問,現在是什麼節氣?可以種植什麼?如何種植?這個節氣裡有什麼節慶?
二、熟悉人力與動力機械工具的使用與維護:學習農務工作當中各種工具的使用、維修與保養,包括:刀子、鬆土叉、割草機、鏈鋸、挖洞機…
三、熟悉簡易設施的搭設:瓜棚、活動雞舍、高架菜畦、印第安帳棚(teepee)…的搭設方式,繩結與鐵線的綁法。
四、了解並實作植物群落(plant guilds):練習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從模式到細節」與「整合取代分離」原則
上課方式
團體互動及小組活動、案例討論與心得分享、主題探討或簡報介紹
測驗方式
出席率
小組的規劃成果發表
學員自備事項
無
學員選課要求
無
參考書目
《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孟磊、江慧儀,新自然主義,2011
《種好菜過好生活》
《明日的農場》
《探索樸門:超越永續的原則與道路》
《小即是美》
《公元兩千年合作社》
數位教材連結
無
第一週
課程介紹與課程的目標溝通
講師自我介紹、學員彼此認識、簡介課程內容大綱以及希望達成的目標討論。
選舉班代並且進行編組。
第二週
育苗
規劃育苗區、製作育苗箱與育苗。
為什麼要育苗?什麼作物要育苗?只要掌握到幾個要領,每個人應該都多多少少可以替自己的農園培育許多的菜苗與植物。
第三週
厚土種植法
(Sheet mulching)
樸門永續設計的厚土種植法能夠很有效的照顧土地、保溼、創造微生物合適居住的環境。這堂課會深入介紹。
[實作]:每個學員都要親自從雜草堆裡面建立一個厚土菜畦。
第四週
土丘種植法
(Hugelkultur)
「Hügelkultur」是一個德文字,指的是小丘的耕種或是土堆耕作(mound culture or hill culture)。在德國以及東歐的地區,這種作法已經有數百年了。
之後,經過澳洲的樸門設計師 Sepp Holzer 做進一步的改良。近年來,樸門永續設計的先驅 Paul Wheaton 與 Geoff Lawton 也非常擁護這樣的作法。
[實作]:實作「土丘」並種植香草作物。
第五週
農機具的使用
練習使用割草機、鏈鋸、割草刀、鬆土叉。
[實作]:收割雜草、維護厚土菜畦並且種植
第六週
瓜架與高架菜畦的整合
種植豆子、小黃瓜、番茄往往需要用到瓜架,我們將瓜架的搭設與高架菜畦(raised bed)結合。
[實作]:各組製作一個瓜棚與高架菜畦,並完成舖設與種植。
第七週
印第安棚架(Teepee)
印第安棚架是一種非常簡單製作的豆子、瓜類的棚架,幾隻簡單的竹子加上繩結的技巧,就可以輕易完成。
[實作]:各組製作一個印第安棚架,並完成舖設與種植。
第八週
四季的作物整理
解讀農民曆的四季作物,並且盤點台灣多年生、一年生作物的清單
[實作]:菜畦與作物的觀察與維護/繼續栽種。
第九週
食物森林介紹
(food forest)
介紹樸門永續設計裡面的食物森林概念並且實際討論各個層次的本土可食植物有哪些?
[實作]:菜畦與作物的觀察與維護/繼續栽種。
第十週
公共參與週(本週原來課程停上,師生改上公共參與議題活動)
第十一週
植物群落
(plant guilds)
植物群落的介紹以及與共榮作物、避忌作物的關係,並且解讀樸門「共伴作物(campainion plants)」圖表
[實作] 各組實作一個植物群落種植圈規劃
第十二週
種苗行參訪(北埔幸福苗行)
實際參訪種苗行,直接認識喬木、果樹、灌木、草本、地被作物…
[實作]:參訪
第十三週
防風籬笆&竹架(一)
進入冬天,我們需要建立幾道的防風籬笆。這堂課介紹竹子的砍伐,防風籬笆的規劃、搭設以及種植圍籬作物(高粱)。
[實作]:製作籬笆
第十四週
防風籬笆&竹架(二)
[實作]:完成籬笆
第十五週
製作活動雞舍(一)
一個農場若是引進了動物,那會開始活潑起來,我們會花兩個禮拜的時間,帶領大家實際做一個活動雞舍
第十七週
實作伯卡西(bokashi)肥料與青草液肥
介紹使用微生物菌水來製作簡易的「伯卡西」肥料(借用 EM 菌的詞),以及青草液肥的製作與運用。
[實作]:伯卡西與青草液肥的製作。
第十八週
期末座談
讓同學回顧整學期的課程,並且分享心得與食物。